征文
【家风故事】母亲的那些口头禅
我的父亲是木匠,母亲是裁缝,他们两人小学都没毕业,没什么文化。说起家风,我们家自然不会有镌刻在墙上的祖训,也没有白纸黑字可供我遵循的条条款款。但是,那些经常挂在母亲嘴边的一些口头禅,却让我们铭记一生,并奉为座右铭。
父亲母亲结婚时一贫如洗,家里兄弟姊妹多,没有可继承的来自祖父母的财产。分家时,只得了一矮柜稻谷,半斤菜油,就靠着这点微薄的生活物资,我的父亲和母亲便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。在七十年代的农村,像我父母这样的夫妻组合,两人都有技艺傍身,只要他俩勤快,便可以保证家里有衣服穿、有桌子用、有椅子坐。
的确,他们婚后,我父亲便常年在外做木工,赚取一些工资,交给家用。母亲则在家经营几亩薄田,喂养一些家禽家畜,抚养我和哥哥长大。他们两个女主内,男主外,配合十分默契。随着时光流逝,家境也渐渐富裕起来,我家的房子从一间茅草屋变成了两间木房子,在我六岁那年,家里还盖起了红砖瓦房,一时间羡煞村里村外的过路人。
在勤劳的母亲的影响下,我和哥哥很早就下田务农。当我们受不了田间的辛苦劳作,向母亲诉苦时,母亲就说:毛主席说,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。你自己不劳动,谁会无缘由地给你饭吃?当时虽然不太懂母亲的话,还觉得母亲太不体谅幼小的我的辛劳,觉得十分委屈,但懂得她那话的意思就是要我继续坚持。于是我收起了不值钱的娇气,咬一咬牙,继续坚持劳作,竟然和能和母亲共进退,一起出工一起收工了。毛主席的这句话,母亲在生活中经常念叨,以致让我难以忘怀。每当我做什么事想依赖谁时,母亲的这句“毛主席说,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”便出现在我的脑海,鞭策我勤奋上进,热爱劳动,也培养了我独立自主、不依赖人的习惯。
父亲和母亲都是极有骨气的人。凡有所得,必是经过自己双手劳动而来。虽然他们前期生活艰苦,可是他们从不抱怨生活的艰苦,安之若素,也从不曾打算在邪门歪道上得些许利益。母亲经常对我们说,“人穷要穷得硬朗,活要活得新鲜。”她经常拿这话来敲打我们,让我们不要羡慕别人优渥的生活,就算自己家里再穷,也要活得有骨气,有尊严,要想有更好的生活,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去劳作。关于固守自己的本真这一点,母亲还有一句经常念叨的话:“金窝银窝,不如自己的狗窝。”母亲是个地道的农村妇女,但是她的这些口头禅,隐约有些有知识分子的那份清高在里头了。
小时候的我们,像栖息在田野里的一群小鸟,经常成群结队,一忽儿玩到山上,一忽儿玩到河滩,又一忽儿玩到田野里。同龄的小伙伴多了,团结友爱时有之,吵架拌嘴时也有之。我年龄较小,人又本分,免不了经常受到这样那样的欺负,甚至还遇到坏男孩动手打人。我回家像母亲哭诉,母亲的反应却经常让我失望。她从不因为我受了谁的欺负就向谁去讨公道,只是静静地等我情绪平复,然后对我温和地说:“牙齿和舌头都还有打架的时候呢,何况你们这些小伙伴?俗话说,饶人不是痴汉,痴汉不会饶人,你是想当痴汉还是想当一个聪明的丫头?”我不想当痴汉,于是,只好满不情愿的原谅那些欺负我的小伙伴。
母亲的口头禅还有许多,我都一一记在心里,并时时影响着我的为人处事。回想成长中的点点滴滴,母亲给我的影响不可谓不小。她的这些口头禅,虽然没有书香人家的那么高大上,但一句一句集中起来,却是可以当作极朴素的家风传承。
她的那些口头禅,我也经常对我儿子唠叨,希望儿子也能将这些口头禅记在心上。那些话,还真是句句金言。(鼎城区常沅小学 宋占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