征文
【家风故事】父亲的“固执”
父亲是位地地道道的军人。
1990年,那年父亲29岁,从部队转到地方就业。那时我3岁,跟着父母从农村迁到城镇,从地道的乡巴佬变成了沾边的城里人。那时的常德,处处泥巴路,没有公交车,像样的平房都少见。时过境迁,一晃我已30岁有余,如今的常德已是高楼鼎立,四通八达,车水马龙。我长大了,但父亲骨子里的军人气质和“固执”个性已和着时光洗礼打制成了带有独特韵味的书签。
我3岁前,父亲一直在河南部队,因为和我们聚少离多,回家被我常叫作叔叔。听母亲说,这个叔叔会定期为我们娘俩寄钱,将省吃俭用的月工资夹在书信里头,一分不少地寄回老家。还说,叔叔勤劳肯干,虽然他个头不高,但他年轻时是全村里干活最麻利,插秧速度最快,公分拿最高的那一位,也是最积极勤快的那位。打从我记事起,父亲确实是这样一个勤劳“固执”的人:他每天六点多就起床,干瘦的身子骨背着一个大竹扫帚和撮箕就下楼,一个人前前后后将机关院落和办公室的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,十年如一日,从未停歇过。父亲常说,勤劳能致富。我想他就是靠着这股子拼劲从农村走出来,在部队和地方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喜欢和信赖。
父亲是军人,骨子里有着军人的克己自律、严谨守信。父亲说,小细节见大素质,每件事都要谨小慎微,从细处做好。这可从父亲的时间观念上说起了,父亲这辈子从未迟过到,常常提醒我要做个守时的人。记得一回夏天,粗心大意的我因为午休时未定闹钟而导致到了上班时间才出门,不巧的是刚下楼时就和他碰个正着。父亲看到我,脸色大变,勃然大怒:“你这是上什么班,现在才出门,这么没时间观念,以后干脆别上了!”听到这,我顺口还气势汹汹地回了一句:“这世上除了生死,都是小事!”。接着,父亲一个耳光扇过来,打在我刚睡醒的脸上……
这一记耳光,成了我和时间的融合剂。
从严谨守时出发,从细节之处着眼,父亲对待工作和时间的态度,从此让我肃然起敬。让我明白,散漫粗心、放纵自我很容易,但只有态度认真、严于律己、谨慎细微、有理有序之人,才能做实做好事情!
父亲这一生刻板固执,勤劳节俭、诚恳厚道,他不知道什么是奢侈品,但是他常跟我说,生活要向低标准看齐,工作要向高标准看齐。我想父亲要向我表达的意思是,物质的追求刚刚好就行,把工作搞好、事情搞好获得心灵的踏实才最重要。
是啊,物质的富有不是真正的富有,只有精神和心灵的富足才能让人感到真正幸福,让生命熠熠生辉。
人生路继续向前,我会接收和吸纳父亲所有的“固执”,真实踏实地走好每一步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