廉政时评
扶贫怎能一“糊”了事
前段时间,有些地方在扶贫领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,有识贫不精准、措施不得力的,有扶贫资金没有做到专款专用的,等等。对此,群众有意见、社会反响也不好。于是乎,整改成了必选项,各地纷纷开展整改行动,召开动员会,清理甄别、群众评议、张榜公示、上报确认,基本做到了精准识贫。“二万五千里长征”算是走完了第一步,接下来便是更艰巨的任务——如期脱贫。
经过整改的“插曲”后,有人感慨,要想打赢扶贫仗,扶贫工作“糊”不得,否则会劳而无功、影响大局。
底数“糊”不得,要清。扶贫工作的首要问题是识贫,即“帮扶谁”。哪些人符合贫困户条件,不能成“糊涂账”,光凭个人申报不行,三五个人坐家里做决定也不行,必须下户调查了解。有人总结的“四看法”很管用,一看房、二看粮、三看劳力强不强、四看家里有无读书郎。看完了还要听,听村民的意见,大家彼此生活在一起,谁贫谁不贫,村民是有发言权的。经过这样的程序评出来的贫困户,群众才会服气。底数清、台账明,扶贫才会有的放矢。
措施“糊”不得,要实。扶贫工作有了对象,帮扶措施是关键,即怎么帮。扶贫不是“一厢情愿”的事,“两个巴掌一起拍才响”;扶贫也不是施舍,而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种关爱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,扶贫先扶志。扶贫时一定要把贫困户的斗志激发起来,让他们有感恩之心。否则,扶贫就会出现“皇帝不急太监急”的现象,个别贫困户将坐享其成,成为“扶不起的阿斗”。制定措施必须找准致贫原因,山区有山区的优势、湖区有湖区的优势,张三家有张三家的实际、李四家有李四家的实际。因地制宜、因户施策,这样的措施才切实可行,不会“糊弄人”,才能让贫困户扶得起、真脱贫。
时间“糊”不得,要明。脱贫攻坚工作有个硬指标,那就是2020年必须完成,即帮扶要有效果。为什么要定2020年?因为这个时间节点比较合理,符合农业生产规律,也契合脱贫实际,最重要的是让大家有个紧迫感。扶贫工作是党中央、国务院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,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,不是一场“马拉松”,而是一场短跑赛,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。有人会认为,到了2020年“船到码头车到站”,自然而然就脱了贫,坐等时间“到点”,帮扶失去了动力,浑浑噩噩“糊”日子,这样肯定是不行的。明确时间点,就是明确任务,只有对照时间表认真做规划,扎扎实实、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,才能确保如期脱贫。
扶贫工作千万“糊”不得,不仅要有准确的帮扶对象、帮扶措施,更要有明确的帮扶效果,这样的帮扶才会一帮一,一对红。(鼎城区工信局 李世新)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