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无障碍浏览 | 繁體版 | 网站地图
区委 | 区人大 | 区政府 | 区政协
您的位置: 首页 >廉洁之窗>廉政时评>详细内容

廉政时评

对红包说“不”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17-08-03 16:22:01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   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礼尚往来,但往往有些人借着人情世故、传统节日的幌子,用“小情谊”干着行贿受贿的勾当,这样一来,“红包”的性质就远远超出了最原始美好祝福和愿望的范畴。日渐“妖魔化”的小小“红包”,折射的是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党风廉政建设中的致命之“殇”。
    “红包”的由来,时下并不陌生。婚丧嫁娶,人常理短无不涵盖其中,更有甚者拿“红包”考验良知,拿“红包”的多少去衡量送礼人和收礼人相互心里的地位和社会威信。“红包”大事半功倍,“红包”小来日方长,巨型“红包”往往会在关键环节起到决定性作用,让送礼者梦想成真,亦或收礼者顺水推舟的一往无前。“红包”既是人情往来,更有一些“糖衣炮弹”的意味掺杂其中。没有权力的人不会收到“红包”,有实权的、关键岗位的,各种“关照”则会源源不绝。
    久而久之,“红包”被作为一种潜规则的标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内。红包不多,命运蹉跎;红包太小,印象不好。我们在社会层面放大看,这种潜规则一旦堂而皇之,就会形成畸形的“红包”理念。从审批项目、放贷款要回扣,到盖公章、出证明的“辛苦费”,再到给医生老师的“感恩费”等,都是其具体体现。其结果,必然形成恶性循环,污染了社会风气,也搅乱了人们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。
   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,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,永远没有休止符。“红包”虽小,但连着改作风、反腐败的“大文章”。这既需要加强监管,扎牢关住权力的制度笼子,不断封堵寻租空间,又需要转变思想观念,涵养廉洁文化,让社会交往“清净”起来。只有政治生态净化了、社会风气好转了,才能由“不敢腐”向“不能腐”“不想腐”迈进,那么各种“意思意思”的“红包”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。
    日前,鼎城区纪委、区监察局联合下发的《关于重申市纪委关于进一步严明治理违规收送红包礼金纪律的通知》的通知,鼎城各地刮起了一股争先学习的清风。在这炎炎夏日中,这股清流让我们的党员干部更清醒、笃定的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,坚定的守住底线,拒绝红包。(鼎城区郭家铺街道纪工委 陈阳)
 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