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无障碍浏览 | 繁體版 | 网站地图
区委 | 区人大 | 区政府 | 区政协
您的位置: 首页 >廉洁之窗>廉政时评>详细内容

廉政时评

遏制基层不正之风还当“持之以恒”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17-08-27 16:47:23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    3月21日,国务院召开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,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讲话。他强调,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持续深化改革和转变政风,突出标本兼治,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向纵深发展。
    “人视水见形,视民知治不。”治理是否好,干部是否廉,党风是否正,老百姓最有发言权。基层干部离百姓最近,他们不仅是政策的执行者,更是执政党形象、政府公信力的直接代表。可以说,基层干部的作风,深刻影响着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。在这个意义上,基层善治与否,将决定执政根基是否牢固。
    有一部《别拿自己不当干部》的电影,冯巩饰演的纺织厂工段长王喜,官不大,但处处以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时时把“当官不为民做主,不如回家卖腐乳”记在心上,受到群众拥戴。但是在现实中却有一些基层“小官”,用起权来没忘自己是干部,贪腐起来却自恃“法律管不到,不捞白不捞”,向公共资源张开了贪婪大口。如四川资阳市安岳县白塔寺乡增花村8组五保老人钟广福打算申领计划生育家庭特别补助,结果填完相关表格后被暗示要“吃顿饭意思意思”,最终,钟广福花了600多元请当地乡、村干部吃饭并买烟。而据村民们反映,类似村民办事需请村干部吃饭的情况不止这一起。
    从农机补贴、养老保险到孤儿费、抚恤金,困难群众、弱势群体的“保命钱”等在一些地方屡屡遭到“揩油”和“打劫”。特别是在一些农村贫困地区,常有扶贫资金和物资被“蝇贪”瓜分。“蝇贪”所作所为看似小贪小腐,但由于其损害的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,容易让“潜规则”流毒遍地,扭曲社会公平正义,挥霍的是老百姓对党委政府的信任,极易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。
    “蝇贪”之所以屡打不尽,一是在于干部素质跟不上,基层管理人员在城镇化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,但是面对社会转型变革中出现的新事物和复杂关系,不仅其知识和能力储备不能在短时间内跟上形势,而且其他方面的不足也与发展不适应:有些村干部还存在着官本位的思想,权力观、利益观存在错位。二是管理体制存缺陷。尽管目前城镇化加速将农村和城镇的统筹发展带入了“快车道”,农村和城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,但不少地方民主决策、村民监督、村务公开等工作有时流于形式,少数人甚至一个人可直接决定整个村的生产物资调配、资金使用、村民收入分配等重大事项。三是监督制约难到位。我国法律规定村级组织实行村民自治,法律赋予了村民较大的自治权。但在实际工作中,自治条件尚未完全成熟,村民监督委员会没能很好地发挥作用,上级管理依据缺乏与村级自治不能完全实现,极易造成监管真空,权力滥用。
    “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。”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,认真纠正和严肃查处基层贪腐以及执法不公等问题,让群众更多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。
    遏制基层腐败,杜绝小官巨贪需要改革基层行政管理体制,解决好权力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,首先应发挥基层专业合作组织作用。依照相关基层专业合作组织法律的规定,维护群众自我经营、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的权利,使国家各项政策真正惠及群众。其次是堵住监管漏洞。当前,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有序推进,但一些行业和系统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仍未彻底改变,在一些领域存在交叉管理,致使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不到位,而地方纪检监察机关又不敢放手管理。这就需要理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机制,落实基层党委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,增强纪委监督作用,摆脱人情因素干扰,彻底清除反腐败死角。同时应畅通群众监督渠道。群众监督是反腐败的有力武器。应建立畅通的表达机制,完善群众监督渠道。针对基层存在的问题,纪检监察机关可以派出专门的巡视组,直接听取群众的意见,让群众在家门口反映意见。
   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,治理基层腐败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,作风问题更是带有反复性和顽固性,必须紧紧依靠人民,以人民满意为标准,踩着不变的步伐,着力解决好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,以正风反腐的实际成效,为基层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支撑,把人民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。(朗州城投公司 彭伊漪)
 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